冷暖商情logo

关注!哪些热泵品牌在投资建厂?

来源:冷暖商情2025-04-11

当全球各国政府将热泵纳入碳中和战略核心装备,一场围绕热泵产能的"竞赛"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。行业巨头们不再满足于技术研发和市场争夺,而是将战火蔓延到了最前端的生产基地建设。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工厂投资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变局?哪些品牌正在这场产能竞赛中抢占先机?


热泵军团:持续扩张的"基建输出"

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,中国热泵产业正以“基建输出”为引擎,掀起一场从制造升级到技术赋能的深刻变革。这场变革不再局限于产能的简单叠加,而是通过工厂布局、技术迭代与政策协同,重塑整个产业的生态格局,成为“双碳”目标下中国制造突围的典型样本。


中国热泵产业的扩张,本质上是一场“制造力”与“政策力”的双向奔赴。美的集团在意大利投资6000万欧元建设的热泵研发制造基地即将投产,这个选址极具战略眼光——既贴近欧洲核心市场,又能规避贸易壁垒。更关键的是,美的热泵在欧洲市场表现强劲,通过‌高速出口增长‌、‌本土化产能布局‌及‌品牌渠道协同‌,已占据中国热泵出口第一阵营。


纽恩泰前瞻性布局智能制造,投资12.8亿元建设总部新区数字化智能工厂。这一20万㎡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规划20条总装产线,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技术,通过数字化生产车间、精益自动运营、关键检测工序智能管理、全工序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,预计2025年投产后年产值突破百亿。


在"煤改电"政策持续深化和北方清洁供暖需求激增的背景下,格美粤空气能落子安徽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,构建"研发-生产-配套"一体化产业生态。园区规划了4万㎡的现代化厂房和研发中心,更通过7条自动化智能产线的建设,实现了年产15万套空气源热泵的产能目标。


在双碳目标驱动下,派沃投资5亿元建设的20万㎡新能源产业园正成为行业新标杆。该项目突破传统制造模式,通过8条柔性产线实现年产超200万套空气能机组,同时整合20个专业实验室构建"产学研用"一体化平台。其创新之处在于将生产制造、技术研发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,形成"智能制造+科技研发+生态办公"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。


在绿色能源转型浪潮下,澳克莱投资建设的5.8万㎡智造新工厂将于2025年5月正式落成。该工厂不仅规划了年产20万台热泵的智能化产线,更打造了业内领先的全工况超低温综合性能实验室、暴风雪环境模拟实验室、噪声测试室、欧盟安规实验室等尖端测试平台,确保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能。


同时在热泵产业的广阔市场上,众多知名品牌如海信、日立、开利、海尔、东芝、奥克斯、麦克维尔、LG、EK、顿汉布什、天加、TCL、中广欧特斯、同益、生能、四季沐歌、太阳雨、华天成、欧井、瑞星高科、万和、哈思、先卓、邦顿等,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深度布局,精心打造着一条条完善的产业链条。它们不仅致力于提升企业的产能,更将满足市场需求视为己任,以匠心独运的服务,为客户打造无微不至的舒适体验。


产能过剩隐忧与差异化生存


面对如火如荼的建厂热潮,行业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理性声音。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预测,2023年全球热泵装机容量为111GW,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至263-347GW(较2023年增长2.4-3.1倍),2050年进一步增至363-475GW(较2023年增长3.3-4.3倍)。‌相关专家提醒,热泵行业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。


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领先企业的布局都带有鲜明特色:博世专注高端市场,美的强调整体解决方案,海信日立打造全产业链,中广欧特斯坚持技术溢价。这种差异化战略或许能避免惨烈的价格战,未来的热泵市场不会只有一种赢家模式,而是会形成多个价值高地。


工厂背后的能源革命


从中国到全球,从传统制造商到科技新贵,这场全球范围的热泵建厂热潮,本质上是对未来品牌格局的提前卡位。那些正在建设中的超级工厂,不仅会改变行业竞争格局,更将深刻影响全球家庭的能源使用方式。在这个意义上,这些巨额投资远不止是商业行为,而是正在塑造未来低碳生活的关键力量。



关注!哪些热泵品牌在投资建厂?-冷暖资讯-冷暖商情